种子企业最了解农民、最贴近生产、最熟悉市场。只有种企强大,种业才能强大
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向企业流动
让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合法有序“流起来、动起来、富起来”
岁末年初,新一年农事即将展开之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出台,要求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要求,抓住了种业发展的“牛鼻子”,对正在形成良好发展态势的国内种业将产生直接推动作用和长远影响。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种业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不过,过去长期累积的投入不足、研发推广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导致国内种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从企业层面来看,本来种企应当是种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但现实中许多企业缺乏专业的科研人员、缺乏应有的研发投入。这种缺乏又导致企业很少甚至没有自主品种推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多数种企规模小、实力弱、无竞争能力,大家都不去研发,而是互相“偷种”。“偷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又影响了一些大型种子企业的市场效益和研发积极性。
从研发层面来看,我国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这支队伍既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现在和将来种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但是,长期存在的研发与推广、研发与应用的“肠梗阻”问题,使研发与应用脱节,形成“两张皮”。一些科研人员身份在院所,成果由企业推广后,利益得不到保障。有的科研人员研发出成果,由于论文“写在土地上”,连职称也评不上。另一方面,有些已经普遍商业化应用的种子由于市场价值巨大,一些科研机构争先投入主要力量,放松或者淡化了新品种选育、重大良种攻关等投入。
解决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按照农业部种子管理局专家的看法,就是要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结合。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放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意味着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作为市场主体的种子企业,它最了解农民、最贴近生产、最熟悉市场,也最善于解决研发与推广的矛盾,可以说有了种企的强大,才有种业的强大。这次《意见》明确要求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实现“事企脱钩”,就是为了让企业、事业之间不再“扯皮拉筋”。
种业体制改革的另一个关键,是能否更加有效地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现有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让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合法有序“流起来、动起来、富起来”。在这方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有成功的探索。他们对进入公司的科研人员实行“双轨制”,在企业期间保留科研人员的事业单位身份,职务职称都不变,并给予研发人员股权期权、成果奖励、绩效挂钩等多项激励。
推进现代种业的发展,还涉及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种子基地建设以及市场监管等方方面面。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种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对农业强国的重要性,始终抓住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牛鼻子”不放松,从总体布局到具体实施采取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到位的政策措施,就能真正做到种业强、农业强。
【声明】本文章系本站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