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为保障农业生产用种需要,近年来,农业部组织各地农业主管部门不断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净化种子市场,种子质量显著提高,种子市场价值创下历史新高。2012年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为90%以上,比2009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为粮食生产“十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数量大幅增加,但是,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制售假劣、套牌侵权的违法犯罪行为,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民利益和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阻碍我国种业持续健康发展。1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部署。11月29日,农业部等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这是落实国务院部署的具体措施,也是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用上“放心种子”,对种业发展是有力促进。
——编者
农业主管部门不断强化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假劣种子坑农害农现象明显减少,市场环境不断好转,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有力促进了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0种子执法年净化市场
2010年,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种子管理机构共出动种子执法人员24万人次,检查了14737个种子交易市场的近20万家种子经营户,对3845家种子企业进行现场抽查。没收假劣种子124万公斤,没收违法所得1614万元,吊销了46家违法种子企业的经营许可证。加大了品种退出力度,共退出不适宜种植的审定品种1569个,比前两年退出平均数量增加了50%。对违规参试的22个组合材料停止其试验及品种审定,并对相关的13家选育单位采取了3年内停止受理其品种试验和品种审定申请的处理。
2011种子执法年清理不合格企业
通过抓市场准入,加大企业清理力度,两年间种子企业由8700多家减少到7500多家;全年部级监督抽查范围扩大到24个省、30多种作物,抽查样品1200多个;通过抓执法检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各地依法查处案件6800多起,没收假劣种子179万公斤,涉案金额1420多万元;通过抓队伍建设提升执法水平,全国省级种子质检机构有14个已具备品种真实性检测能力,各地举办种子管理和专业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3万多人次;通过抓诚信建设强化企业自律意识,中国种子协会首次开展企业诚信分类评选活动,评选出62家AAA级、79家AA级和21家A级信用企业。
2012种子执法年打假护权
2012年,农业部先后组织有关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对河北、吉林、安徽、江西等24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种子企业、种子集中交易市场和基层种子门市部开展了冬季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和春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行动。
冬季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共扦取了177家企业的295个样品,包括玉米、杂交稻、棉花等。
抽查结果:295个样品中285个合格,合格率为96.6%。杂交玉米、杂交稻和棉花种子质量总体稳定在较高水平。
春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共扦取了810个经营者的1619个样品,涉及玉米、稻、小麦、大豆、棉花、白菜等36种作物,检测了净度、水分和发芽率等3项质量指标,并对杂交玉米和杂交稻种子进行了品种纯度田间种植鉴定。
抽查结果:抽查的1619个种子样品中,所检项目均符合要求的有1458个,占样品总数的90.1%。
2013年打击侵权套牌行为
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农业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三部委联手出击,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对种子生产经营进行全程监控,努力确保种子市场秩序根本好转。
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坚持“属地管理、检打联动、部门协同、标本兼治”的原则,以打击制假售假、套牌侵权行为为重点,以玉米和水稻为重点作物,以制种基地和案件高发区为主战场,广泛发动群众举报,认真梳理案件线索,坚决捣毁一批黑窝点,退出一批问题品种,吊销一批种子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严惩一批不法分子。
2014年品种分化加剧
2014年,杂交玉米种子供需形势和上年相仿,优秀品种的销量仍然看好。从品种看,一些大企业的大品种纷纷下调制种面积,同时,单产因天气因素也略有下降,预计2014年玉米种植面积5.3~5.4亿亩,需种量11.5亿公斤左右,同比增长0.2%。
杂交水稻种子总体供大于求。预计2014年可供种量4.08亿公斤,国内需种量2.5亿公斤,出口种子0.2亿公斤,合计需求量约2.7亿公斤。预计2014年余种量1.3亿公斤,与上年持平。相对说,两系稻种子供需格局好于三系,预计两系稻供种量1亿公斤,需求8000万公斤左右。
2014年可供杂交棉种子950万公斤,常规棉1.3亿左右。受种棉成本上升和棉花收购价下滑影响,预计杂交棉和常规棉大田种植面积缩至2000万亩、4300万亩左右,需种800万公斤、1亿公斤。种子供应量可以满足需求。
预计2014年大豆种植面积7500万亩左右,需商品种子2.2亿公斤,供应的3.7亿公斤种子可以满足大田用种需求。
2013年供过于求
2013年全国玉米需种11.5亿公斤,可供种21.2亿公斤;杂交水稻需种2.7亿公斤,可供种4.2亿公斤;棉花需种1.1亿公斤,可供种2.3亿公斤;大豆需种2.6亿公斤种,可供种3.8亿公斤。2013年春季市场抽检样品质量指标合格率95.7%,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据今年3月调度,华南早稻区种子均价每公斤50元左右,同比上涨5%—8%;西南中稻区均价每公斤58元左右,同比上涨2%—8%;南方玉米区每公斤30元左右,同比上涨5%左右;北方春玉米区价格与去年持平或略降;棉花和大豆种子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
杂交玉米种子需种量两倍
2012年全国新产杂交玉米种子15.7亿公斤,加上全国往年产杂交玉米种子有效库存5.5亿公斤,2013年全国杂交玉米种子的有效总供给量在21.2亿公斤左右。2013年全国杂交玉米种植面积预期不超过5.3亿亩,亩用种量按2.1公斤计算,将不超过11.2亿公斤,2013年玉米种子将剩余约11亿公斤左右,总库存量上升,占常年用种总量的比例将从2012年的66%上升到将近100%,供过于求态势严重。这种危险大型玉米种子企业已经有充分认识,主要种业企业主动削减了2013年制种面积,2014年玉米种子市场严重供过于求态势需要高度重视。
杂交水稻种子库存增加
2013年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的有效总供给量在4.2亿公斤左右。需种约2.7亿公斤左右,另预计有3000万公斤左右的种子出口,2013年杂交水稻种子总需求量在3亿公斤左右,2013年播种结束后杂交水稻种子将剩余约1.25亿公斤左右,总库存量占当年用种总量的比例将从2012年的26%上升到42%以上,是历年来余种最多的年份。预期2014年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供过于求,行业面临风险加大,同样需要引起种业各方高度重视,提早谋划应对策略。
种子销售充足有余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速发展,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价格温和上扬,种子市场购销两旺,种子市场价值创下历史新高。
2013年,全国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较去年分别下降53万亩和29万亩,两杂种子制种面积连续几年增加后,今年首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减。制种面积下降表明种子企业主动去库存意愿增强,有利于市场发展。
2013/2014推广季大型与小型企业、优势品种与普通品种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低毛利的多粒播品种和大田表现较差的普通单粒播品种将普遍存在降价和转商情况,而大型企业依托于较好的库存管理和优势品种推广继续扩大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增长。今年总体情况是,杂交玉米供种量首次突破需种量的2倍,杂交水稻两系种子供求形势明显好转,冬小麦种子价格上涨趋势明显,棉花种子供需充足,冬油菜总供给量超过总需求量。
2014年,对玉米企业来说将进入淘汰洗牌期,全国各地玉米种子经营面临挑战,企业的出路将更倚重于企业管理的提升,销售途径、销售手段的变革以及侵权行为的防范等。而杂交水稻两系种子供求形势明显好转,只是品种结构可能存在供需不平衡。
市场打假形成震慑力
种子的质量问题、数量问题、品种的安全问题对农业生产都至关重要。自2010年起,农业部连续组织开展了3年种子执法年活动,通过市场整治,假劣种子坑农害农现象明显减少,市场环境不断好转。
目前,市场上还有新的问题出现:随着种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优良品种的市场价值快速提升,一些不法分子以合法品种名称侵权生产销售受保护的品种,牟取非法暴利。这种套牌侵权、制假售假行为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挫伤了品种权人创新的积极性,影响了种业的健康发展。为此,今年,农业部与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的工作意见》,实施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农业、公安、工商将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部署,统一行动,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协同办案,对问题种子、问题品种、问题企业,依据《种子法》、《刑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查处,形成打击合力。
严查重点品种。农业部和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审定品种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加大品种退出力度,坚决退出没有生产面积、存在重大缺陷、未及时上交标准样品的品种,坚决打掉套牌侵权种子的“外壳”,切实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
严查重点领域。主要是突出种子生产基地和重点市场的管理。明年,在播种和收获前两个关键时期,进行拉网式检查,严格核查许可信息和品种真实性,严格凭证生产,坚决打击私繁滥制;加强各地种子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等集散地的日常监管,切实防止假劣侵权种源扩散。
严查重点企业。对于历年抽检中发现有套牌侵权行为、群众举报投诉较多、拒绝抽检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做到对其生产经营的所有品种全覆盖检测、全过程监管。对存在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企业,要坚决吊销其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处理。
严查大案要案。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会同公安、工商部门,联合查处大案要案。建立大案要案督办制度,对制假售假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要采取联合挂牌督办、集中办案、联合查案等形式,限期查办,查必彻底。
问题与对策建议
问题:零售商在种子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过度增大,企业强强联合与兼并重组步伐缓慢,种子市场侵权套牌局面更加复杂,两杂种子形成了新一轮积压,管理和支撑现代种业能力不足矛盾更加突出,国内种业受外部冲击形势更加严峻。
建议:国家对品种创新进行重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人力、财力强化品种创新。一是对国内育种能力最强的科研机构进行商业化改造,组建专业化育种集团,将全国的优秀育种人才和种质资源集中,将国家品种创新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并保持连续稳定增长。二是创新育种机制与管理模式。鼓励种子企业出资入股,育种集团按商业化育种机制组建研发流水线,三是强化品种权管理与保护。建立全国统一的品种交易平台,严厉打击品种和育种材料地下交易,严厉打击种子市场侵权行为。强化公共推广,创新优良新品种推广机制。
问题:零售商在与种子企业博弈中占主导地位,利益最大化驱使其优先推销获利最大的品种,甚至是侵权套牌的品种。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将会不利于优良品种的推广,并减缓种子企业利润积累进程,进而影响品种创新。
建议:创新品种推广机制。一是国家强化品种公共推广,设立品种展示示范重大专项,以县级种子机构为依托,科学布局乡村良种推广展示网络,把真正好的品种、好的企业用可闻可见的形式推荐给农民。二是鼓励企业联合基层农技队伍,合力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将品种特性、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打包提供给农民,在生产的关键环节,强化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三是政府与企业合作设立品种推广奖励基金,每年对在优良品种推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和农户进行重奖。
问题:周期性的大起大落,是我国种业难以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根源之一,单靠政府或企业都不可能根治这一顽疾。
建议: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种业信息化投资强度,增加种子信息工作经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专用软件的开发,共同构建覆盖全国的种业信息网络,支撑全国的种子信息采集、调度.处理和分析发布。
问题:种子管理体系出现缺位、错位、断层状况,机构不全、职能不清、经费不足等问题,影响种子管理活动开展。建议:各级政府按照2011年国务院8号文件“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明确负责种子管理的机构,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的总要求,大力加强种子管理体系建设。
【声明】本文章系本站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